本报记者周馨拍照报导由上海市记协新闻拍照作业委员会主办的“上海的一天”新春走底层活动昨日在本市新闻拍照记者中展开。这是本报记者昨日拍照的一组有关春运的相片。
困难回家路绵长难捱,急迫的“回村夫”怀揣着与亲人团圆的热火,无视畏途,一往无前。一路上,人潮汹涌,不管车站码头,仍是轿车火车,座少人多,但这难不倒久经考验的“回村夫”,折叠凳、塑料桶、行李箱、行李车……都是他们无法中的“春运神器”。
新年回家累,假如买到的是站票,回家就更累。远程车上,不要说站几十个小时,便是站四五个小时就很折磨人。坐,成为春运大事。“回村夫”各自发挥聪明才智,随身行李是首选,行李箱随走随坐;小行李车不必的时分也是一个座椅;修建施工工地上捡来的塑料桶简便健壮,既可装行李,也可作凳子,是不少打工者回家的必备品。
当然,假如带把真实的凳子那就更“舒适”些。各种小板凳、小马扎、泡沫折叠凳既不重也便利带着,哪怕便是高高的凳子也不缺少有些人随身带着。
春运回家,痛并快乐着。尽管买票难,无座累,但都阻止不了中国人回家春节的风俗和希望。各种坐之“神器”和办法,尽管无法,却不失为不得已中的苦中作乐。